音乐成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是读者们都非常熟悉的一句成语,不过你知道吗?它出自孔子,而且是孔子对于一个不该发生的音乐事件表达出的无比愤慨。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西周初年,辅佐武王取得霸业的周公旦汲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制礼作乐,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礼乐制度,从而有力地巩固了政权,也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西周礼乐文明。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一生都极为推崇和向往周公所创建的这种理想社会秩序。佾(音“义”)是指乐舞表演时的行列,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人组成的舞队规模。据《春秋左传注•隐公五年》载文,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八佾之舞为天子所用,诸侯只能用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为四佾(四四十六人),士最少,为二佾(二二为四人)。季氏即季孙氏,是春秋时期鲁国三桓(还有叔孙氏、孟孙氏)之首,实际控制着鲁国朝政。虽然按等级规定季氏只能用四佾,但他根本就不把鲁君和天子放在眼里,就连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也随意在他自己的庭中上演。面对这位犯上无礼的季孙氏,孔子发出了胸中的愤怒:如果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容忍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耐呢?!

这个成语常用作对某些带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上。如:当今日本安倍政府及某些右翼政客在对待诸如参拜供奉有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强征慰安妇、南京大屠杀、中国钓鱼岛等一系列问题上,不顾史实,坚持错误立场,公然挑衅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可忍,孰不可忍!”

 

金声玉振(也作玉振金声)

此成语与孔子关系密切。语出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赞美孔子的一段经典语录。孟子(名轲,约前372年—约前289年,与孔子同生于今山东省邹城市)是孔子第四代弟子,他继承和弘扬孔子的伟大思想,被后世称为亚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之道”。《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这里金和玉指的是青铜制造的镈钟和石制的特磬。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是按照制造乐器的材料不同而划分的,分别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木(柷、敔)八种,金石位于八音前列。钟和磬都属体鸣乐器,敲击后能发出非常悦耳动听声音,加之造价不菲,只有王宫贵族才能拥有,所以也成为权利与地位的象征。金声和玉振表示了雅乐演奏的全过程:每奏一句都击镈钟(金声)一声,歌声将歇,则击磬(玉振)收韵,即钟敲一声,歌更一字,正所谓“钟声磬韵”。至今,北京天坛神乐署所演奏的中和韶乐仍秉承此数千年之古乐传统,大殿之中抬首可见“玉振金声”高悬的匾额。金声玉振表示有始有终,集众乐音之大成。孟子以音乐中最为高贵的金石之乐之“金声玉振”来比喻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比喻孔子是集古圣贤思想之大成的时代伟人。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前的第一座石坊就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一词不但成为歌颂孔子的赞誉之词,成为描绘最庄重崇高旷世之音乐的代名词,也常用于比喻那些具有高尚品格、学识渊博、对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的杰出人才。

music idiom2

山东省邹城市曲阜孔庙前第一座石坊,名为“金声玉振”。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