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音乐成语之三

《史记》中的音乐成语之三(十五)

吹箫乞食

亦作“吴市吹箫”,语本《史记•范雎(jū)蔡泽列传》,该《列传》记述的是战国末期秦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先后为国相的范雎和蔡泽的事迹。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范雎“羁旅入秦”后,向秦昭襄王表白自己一片忠心,并拿逃往吴国的楚国伍子胥自比。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楚平王的太师,因直言被杀。伍子胥经宋、郑等国逃往吴国,最终辅佐吴王阖闾攻楚获胜,鞭尸楚平王,为父兄报仇雪恨。范睢任秦相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长平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为秦国最终成就霸业做出了贡献。“伍子胥橐(tuó,口袋)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tǎn,脱去上衣露出肢体),鼓腹吹篪(一作“箫”),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当年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昭关,夜里走白天藏,走到陵水时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爬着行走,拱手跪拜叩头,裸出上身,鼓着肚皮吹篪,在吴国街市上讨饭,但最终振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篪和箫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竹类吹管乐器,在战国及秦汉时期都非常流行,不过请注意,那时的所谓箫指的是排箫(也称“籥”、“籁”)而言,不是现在常见的竖吹的洞箫。洞箫的前身源于汉代的四孔羌笛,到晋代时“笛”(即箫)已发展为六孔,与现代箫的形制已很相似了。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曾用此典故和荆轲“悲歌击筑”的典故在他的《结客少手场行》诗中:“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吹箫乞食”后常用来比喻因生活窘迫而沿街乞讨。

 

钟鸣鼎食

史记·货殖列传》是专门记载“货殖”活动方面杰出人物的传记。所谓“货殖”是指通过手工业、农、牧、渔、矿山、冶炼、商等各行业的经营性活动而从中生财求利。民国时期教育家、经济学家潘吟阁曾赞叹此篇:“《货殖传》一篇,讲的是种种社会的情形,且一一说明它的原理。所写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汉代。所写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一指今海南岛,儋dān)。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脚色,各地有各地的环境。可当游侠读,可当小说读。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 《史记》而未读《货殖传》,可算未读《史记》。美哉《货殖传》!”(《史记货殖列传新诠·编者弁言》)《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关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正确主张,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古代负责山泽的官)并重,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而且物质财富的占有量也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有本领的人就能够创造出财富,甚至能过上像国君那样的生活。

“钟鸣鼎食”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磨刀,本来是个小手艺,但郅氏靠它致富到列鼎而食。……给马治病的兽医,本来是个浅薄的小技术,而张里靠它竟然致富到击钟佐食。)钟:打击乐器,金类,古代“八音”之首;鼎:古代炊器。钟、鼎这类青铜器都属礼器之类,在古代均属地位显赫之王公贵族所使用。郅氏和张里依靠自己的才智、勤奋、努力和坚持,最终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过着富足的生活。

“钟鸣鼎食”,吃饭时击着名贵的钟,用同样名贵的鼎盛着各种美食,这个成语自然是用来形容富足的人家极其豪华奢侈的生活。

Untitled

(此照片为1978年9月2日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它在地下已埋藏了2400多年。整套编钟65枚,总重量5吨,音域达到五个半八度,中音区十二个半音俱全,每个钟可发出两个相邻三度音程的音,可任意转调,钟体刻有铭文2828字,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古代乐律文献。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充分显示出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已取得的极为辉煌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