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成语(陶琴无弦)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成语(二十七)

      无弦琴(陶琴无弦)

无弦琴即指没有上弦的琴,常被引入诗词之中隐喻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如“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李白)“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王昌龄)“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白居易)等。

无弦琴的故事出自南朝梁萧统(501―531,著名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但英年早逝,主持编撰有《昭明文选》存世)《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陶渊明不解音律,却放置了一张无弦的不加装饰的琴,每逢饮酒聚会,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情趣。)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是君子文人雅士常御之器,“君子无故不撤琴瑟”,身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一位伟大诗人、辞赋家,陶渊明貌似不解音律,酒后摆弄一张无弦的琴,其实这恐怕就是陶渊明处浊世而独立的不同寻常之处了。陶渊明对无弦琴的解释非常高妙而极富哲理:“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唐代房玄龄等撰)演奏无弦的琴寄托的是陶渊明那种适性任情、孤怀幽思、得意忘形的“心曲”意境,陶渊明将先哲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思想创造性加以发挥。

陶渊明(352或365—427 ),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谥号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一个称号),故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大司马陶侃(259-334,东晋名将)的曾孙。少年时的陶渊明饱读诗书,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志向远大,“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第五),酷爱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第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29时外出做官,曾任江州祭酒、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和世情的虚伪,41岁时便坚决弃职而归隐田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第一),此后一直过着安贫乐道的躬耕生活。当代学者、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评价他是“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陶渊明传世有诗125首,文12篇,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如《归园田居五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对唐宋诗人影响深刻。杜甫《可惜》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陶渊明的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都极为著名,脍炙人口。

上期音乐成语“击节称赏”提到的左思,终以与统治势力决裂的高亢情调与不屈的精神而名留青史。梁代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评价陶渊明的诗作时则说其“又协左思风力”,可见左思对陶渊明的直接影响。陶渊明比起左思来更是活得潇洒,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陶渊明抚琴图陶渊明志存高远,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高贵的人格使他坚决“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他的隐逸绝不是简单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由此看来,陶渊明的“无弦琴”既充满诗意,也富于哲理,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理想内涵: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远离厌恶的社会,生活在理想之中的“桃花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这首《饮酒》(第五)诗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亦或可作为“无弦琴”的又一个注解。

在此要特别提及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琴诗》,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之无弦琴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音乐的妙处在于“趣”,在于心境,在于“真意”。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