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成语 古调不弹

唐诗中的音乐成语(三十)

古调不弹 

借古老的曲调今天很少再弹奏,感慨时过境迁,比喻原先非常美好的东西现在却不受世人欢迎,人心不古,知音难觅。

 

语出唐代诗人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约709 — 约786),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河间县)人,中唐前期著名诗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的进士,曾任苏州长洲县尉,肃宗至德三载(758)因事两遭贬谪,官终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刘长卿的诗以五七言近体诗为主,尤以五言居多,曾自诩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集》传世。诗风以感慨含蓄见长,借景抒情,多抒发政治失意之感。《骚坛秘语》中说他是: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凄清的情调引起“松风寒”的联想,而琴曲中又恰有 《风入松》一曲,一语双关,词意巧妙。其时,经过自汉末至隋唐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客观上也促成了众多民族的融合,许多少数民族及西域音乐流行于中原,以琵琶为代表的新型音乐更是在九部乐、十部乐等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繁管急弦的新型音乐逐步引导了民众的欣赏趣味,而以琴乐为代表的中原传统音乐的发展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恐怕也是引起酷爱琴乐的刘长卿产生曲高和寡的原因之一。“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一生两遭迁斥的刘长卿借对所钟爱的琴乐的赞美,抒发出对时代变迁、身遭不测、知音难觅的无限感慨,诚如其在另一首诗中所言:“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幽琴》见《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

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亦称“七弦琴”,因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故现常称之为“古琴”。琴、棋、书、画,“孔子无故不撤琴瑟”,琴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人标志性的重要修养之器。独特的结构与演奏方式使之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善于表现深邃、高远、沧桑、肃穆、幽寂的意境,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更追求的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崇高艺术境界。音韵悠长的琴乐并没有像刘长卿担忧的那样沉寂下去,琴乐有着深厚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唐代,如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诗人都为琴乐写下过许多不朽诗篇,唐代出现了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著名琴家。而恰恰也就是在唐代,琴开始有了自己更加科学完善的记谱方法,这就是由曹柔在以前文字谱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的“减字谱”,用减字谱记录而流传至今的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三、四千首乐曲,当今的古琴音乐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巨大和珍贵的宝库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二十七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入选,成为继昆曲2001年成功申报之后的又一被世界认同的世界级音乐文化遗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刘长卿的另一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文辞优美隽永,意境深邃,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作,已被收入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之中。不过,看似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美丽诗画,其实也是作者在遭贬之后,面对残酷现实走投无路时抒发出的一种苦闷心情,《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论此诗:语清调古,含无限凄楚。此诗正可与《听弹琴》诗相互映衬,乃异曲同工之作也。

Untitled

当代画家李稼夫和画作:唐人刘长卿弹琴诗意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