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成语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诗中的音乐成语(三十一)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出自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第十四、十五两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条由诗句转化为成语的名句,经常用来形容某些不轻易露面的人,即使“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也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遮遮掩掩,羞于见人。 在中国音乐史中曾经出现过两类称为琵琶的乐器:一类是从秦代称为“弦鼗”(拨浪鼓)的乐器发展起来的,故称为秦琵琶、汉琵琶,圆形音箱,直柄,魏晋时期的大音乐家阮咸特善演奏此器,后世就干脆称其为阮咸,简称“阮”了;另一类则是沿着丝绸之路从遥远的波斯传到中国来的(约公元350年前后)梨形琵琶,这件外来乐器逐步融入到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之中,最终被彻底汉化,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琵琶。琵琶的形制从刚传入时仅有的四项、仅能演奏二十个音(四弦琵琶。当时还有一种五弦的琵琶,不过后来渐渐失传了),逐步演变成为加项加品音域宽阔的乐器(借鉴阮);演奏的方法也从横抱怀中的“横弹”,逐步演变成为放在腿上的“竖弹”;右手从开始时使用“拨子”演奏,逐步演变成使用“指甲”(义指)轮指来进行演奏等等,不一而足。在唐代的时候,梨形的琵琶就已经成为盛行于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乐器了,唐诗中关于琵琶的诗句自然也就非常之多,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长篇诗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避乱江南,是贞元十六年的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他上疏请捕贼,结果竟被指控为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乞外放,历任杭、苏两州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今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世,其中诗二千八百多首,许多感叹时世、反映民众疾苦、雅俗共赏的感人诗篇,如《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均出自白居易之手,因此他有着“诗魔”、“诗王”的美称。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影响极为深远。白居易的故居纪念馆今坐落于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说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是白居易四十五岁(公元816年秋)发配至江州任司马已两年时创作的(请注意:中唐时期的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接受监督看管的)。白居易借叙述具有高超技艺的琵琶女悲凉的身世,抒发出自己在政治上受到打击、遭遇贬斥时的悲怆心情。在《琵琶行》的自序中白居易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诗人把倡女视为风尘知己,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白居易深通音乐,用他那神来之笔,把对音乐的感悟生动地描绘出来,使得最难用文字表达的音乐竟有跃然纸上、仿佛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并真切地听到和看到之感,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现在的阮和琵琶早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奇葩,许多音乐家都为其创作出精美的乐曲,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千呼万唤”和“犹抱琵琶半遮面”也经常分开使用。

Untitled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琵琶演奏图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