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的音樂成語(三十八)

解鈴還須系鈴人

武漢東湖寓言雕塑公園中的雕塑“解鈴還須系鈴人”

武漢東湖寓言雕塑公園中的雕塑“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鈴還須系鈴人”:誰把鈴鐺系在老虎脖子上,誰就能把它給解下來。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那些制造出問題的人,只能由他們來負責解決問題。
語出北宋名僧、詩歌理論家惠洪的《林間集》卷下,記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937—975)首都金陵(今南京)的生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xì)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法燈泰欽禪師年少聰慧過人,但眾人都不了解,反而還輕視他,只有法眼禪師一人非常器重他。一天,法眼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人竟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得出來。這時泰欽剛好走來,法眼禪師就把剛才的問題再問了泰欽一遍,泰欽順口回答說:“大夥為何不這樣說啊,在老虎脖子上綁鈴的那個人必能解得鈴鐺嗎。”泰欽精彩的回答當即令眾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輕視他了。)明代瞿汝稷(1548—1610)編纂的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也記載了這個經典故事。
惠洪(1070—1128)字覺範,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與蘇軾、黃庭堅等交往密切,著有《石門文字禪》三十卷、《筠溪集》十卷、《冷齋夜話》等著作。南唐歷時僅有39年,先後有烈祖李昪(888-943)、中主李璟(916—961)和後主李煜(937—978)三位帝王,特別是那位寫出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的後主李煜,他的詞在中國詞壇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今南京城西有一座清涼山公園,園中的清涼寺始建於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原名興教寺,中主李璟在聖元元年(937)於此避暑納涼時改興教寺寺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明初則稱為清涼寺。文益禪師(885—958,即法眼禪師)晚年深受南唐開創者李昪的敬重而長居於此講經說法,並創建了一個禪宗新流派,文益圓寂後,李璟謚為“法眼大禪師”,故後世稱此宗為“法眼宗”。法眼宗至宋初極盛,宋中葉後開始漸衰。法眼宗祖庭即為南京的清涼寺,當年就曾有高麗僧36人追崇法眼宗而不遠萬裏來金陵求法,現在韓國佛教界的人士依然不斷前來清涼山拜謁祖庭。那位因“解鈴還須系鈴人”而贏得盛名的泰欽法燈禪師(?—974,今河北大名人),作為文益禪師的得意弟子,自然成為法眼宗傳人。當時他的威望極高,向他學習禪法的人眾多,後主李煜還邀請他住持金陵清涼院,世稱“清涼泰欽”。
“解鈴還須系鈴人”,誰把鈴鐺系在老虎脖子上的,誰就應該負責把它給解下來。這條膾炙人口、充滿智慧和哲理的成語,現在依然常常用於書面及口語之中。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