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音乐成语(一往情深)

魏晋时期的音乐成语(二十五)

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现在经常使用,形容对某人或某项事业顷注了深厚而强烈的情感。“一往情深”字义非常浅显,甚至都不以为这是条成语,所以 更容易忽视这原本是出自对东晋时期大音乐家桓伊的评价了。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世说新语·任诞(42)》:“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桓伊字叔夏,小名子野。桓子野每逢听到别人唱歌而无伴奏帮腔时,就情不自禁地唱和着“奈何!”谢安听见了,说:“子野真可以说是一往情深啊”。所谓“奈何”应是一种音乐上的帮腔形式,字已无实际意义。《古今乐录》解释:“奈何,曲调之遗音也”。

桓伊是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东晋名将,在宰相谢安的运筹帷幄之下,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苻坚90万大军,使之闻风丧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立下赫赫战功。桓伊不但能征惯战,对音乐还十分精通,他能作曲,唱歌,弹筝,特善吹笛。宰相谢安也是位十分喜爱音乐的人,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音论乐,谢安自然深知桓伊的音乐修养和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特用“一往情深”来真切地描绘桓伊对音乐的执著与痴迷。

说起大音乐家的桓伊,在中国音乐史上颇为著名,《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上说桓伊是:“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桓伊的笛子吹的相当好,有“笛圣”之称,而他使用的“柯亭笛”还是东汉大文豪、音乐家蔡邕(蔡文姬之父)亲手制作的。这里请读者注意,当时使用的笛子可不是现在横吹的竹笛,而是竖吹,即今天的箫。桓伊不但笛吹的好,音乐创作同样乐史留名,一曲《梅花三弄》早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乐曲之一。《世说新语·任诞(49)》载文:“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王徽之生性高傲,无拘无束,放诞不羁。他与桓子野互不认识,仅是耳闻,当得知桓子野正从岸边路过,便差人传话给桓子野:“听说你笛子吹的好,能为我吹一曲吗”?尽管桓伊地位显赫,但也非常尊敬这位未曾谋面的名士,听说要听他的笛曲,便特意转回头来,登船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曲,曲罢乘车而走,两人一言未发。王子猷即王徽之(338-386),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音乐成语“人琴俱亡”就出自他之口,曾历任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等职。

这段故事不但生动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作达的生活方式,还记载下桓伊吹奏的乐曲正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名曲《梅花三弄》。所谓三弄是指音乐的主题演奏三遍。后经唐代著名琴家颜师古(581-645,颜之推之孙,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移植为琴曲,音乐主题以泛音的形式在不同的弦段和徽位上出现三次,乐曲借刻画洁白芬芳、傲雪斗霜的梅花形象来赞美讴歌高尚情操。曲调质朴高雅,优美动听。现在有箫、笛、二胡、古筝、钢琴、乐队合奏等众多的改编移植版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将这个主题改编成台标音乐。当年桓伊与王徽之相遇之地被称为“邀笛步”,据南京地方志记载,就位于今南京建康路淮清桥西南。

有“笛圣”之称的桓伊、“一往情深”和《梅花三弄》经常被引用到文人墨客的诗词当中,如唐代诗人杜牧润州》:“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北宋词人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春梦”;南宋词人洪皓江梅引·忆江梅》:“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等等。

Mei Hua San Nong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