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音乐成语

魏晋时期的音乐成语(二十四)

 

丝竹管弦

丝:指丝弦类乐器;竹:指竹管类乐器。管弦:同样指的是管乐器和弦乐器。“丝竹管弦”可谓是对琴、瑟、箫、笛等多种乐器的总称,我们现在依然用之于对乐队组成形式的描述,如丝竹乐队、管弦乐队;或是对音乐类型的描述,如江南丝竹、管弦乐等。“丝竹管弦”同时也成为了音乐的代名词。

早在我国周代之初,根据众多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而制定的“八音”分类方法,后世称为八音分类法,即: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音分类法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已见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我国一直使用到清末,有三千年之久的历史。成语“丝竹管弦”语出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kuàijī)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yǎn)县金庭。曾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也称王羲之为王右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笔势遒美健秀,自成一家,影响极为深远,其书法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是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的兰亭修褉(xiè,一种祓除疾病的活动),大家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兴致极高。诗成结集,德高望重的王羲之挥毫为之作序。《兰亭集序》全文三个层次,由景入情,由乐至痛、至悲,感叹盛事不常,世殊事异,人生短暂。文章直抒胸臆,借点评老庄无为的哲学思想,深切地表达其积极入世、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此序虽仅仅324字,但思想深刻,字字珠玑,音韵和美,妙语连珠,诸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丝竹管弦”、“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等不胜枚举。《兰亭集序》不愧为散文中一篇极为出色的名篇佳作。“丝竹管弦”作为音乐的代名词自此而广泛使用。

 

 

人琴俱亡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直接影响到他的孩子们,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涣之善行草书。北宋晚期杰出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黄伯思(1079—1118)在《东观馀论》中写到:“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中王献之更为著名,与其父合称为“二王”。

徽之(子猷)与献之(子敬)自幼在一起读书学习,情同手足。后来两人不幸都得了病,献之先病故,徽之乘车前往吊唁,看见弟弟生前所钟爱的琴,触景生情,想再弹弹,不料却怎么也调不好弦,于是悲叹到:“子敬啊,你的琴和你都一同去了。”徽之悲伤过度,一月之后也悲恸而亡。语出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这句成语用于表达当看到故人遗物时而产生的悲切心情。

兰亭序-修改版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