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同学彭先步

                                            追忆同学彭先步

上中学是半世纪前的事了,退色的记忆已成碎片断续维系。而这
些片段里,竟有不少涉及彭先步。这不奇怪,从“中一”同班到“中
四”再算上“文革”足有六年,他一直是我相从最密的同学之一。
先步功课好,尤其作文常引为全班范典。最记得他一篇颂扬革命
先烈的文章,其中用了这样的排比句:“ 哪怕面对余烟未尽的枪口,
哪怕胸口顶着带血的刺刀⋯⋯”被 初中班主任钱玉伦(当时未婚,
才二十郎当岁),以荷尔蒙极盛又略带无锡腔的语调当庭朗读,居然
一击即中,俘获我大量神经元。且邪乎的是,我后来和老婆讲过这事,
她也感染了。有一次见她进门,我赶紧掐灭烟头(你懂的——)刚作
出无辜状,不料她阴测测来了句:“别装啦!这屋里余烟未尽哩。”靠!
活学活用哪,这下把我本来快解脱的神经元永久固化起来了。
当时班里写字漂亮比脸蛋还惹人嫉羡。女生的不予评判(我们的
年代男女界限严重,就算暗恋偷看过也不好意思说),男生中像王树
仁、郑会欣、苏小克、巴建平等,字都写得好。而先步的字则不仅端
正娟秀,且排列大气、错落有致。我那时负责校园黑板报,除了标题
美术字及图案归我弄,用粉笔誊写栏目内容最常拉上的就是先步了,
他写得快还几乎不用粉笔檫子,绝对能保持版面黑白分明。每写完一
段他总退后几步。歪头眯眼自我评赏一番,我爸是画家我当然懂这个,
不想先步亦对审美如此苛求较真。去年四一班微信上看到他的书法,
其流畅灵动即使相比书法家,那也“ 盖”得没得说。都说见字识人,
先步出生高知家庭,聪慧剔透又秉性高傲,只要他想做一定追求极致。
前几年他迷上唱歌,这一唱不也唱进了“高大上”的卡内基?
尽管学习好,先步却不算乖乖仔(不然早入团了),他属调皮不
捣蛋的茬。当时班上男生都有外号,可不像《水浒》里“及时雨”“智
多星”那么好听气派,正相反,怎么贬意怎么取(幸好有男女界限,
女生躲过这一劫,得葆冰心玉洁)。其中如吕德民——“白皮”、戴铭
礼——“戴尔它”、陶克中——“桃干”还算有据可依,而李维义—
—“渣子”、陆永宁——“老二”、程建功——“得儿”就八竿子打不
着边了(我的外号最难听,或许因叫的人都会脸红,起好后反倒没人
叫了)。这里始作俑者一个是巴建平(班上最小,插队时不幸夭折的
同学)还有一个就是彭先步了。当然,起外号都是在“亲切友好的气
氛中进行的”,大家不会为此翻脸,至多以同样方式回敬罢了。所以
先步的外号除了有据可查的“彭扁”外,还被买一赠二,多出个八竿
子打不着边的“小姐”。好 在那时“小姐”与“鸡”不搭界,还算雅
称,先步不至于抓狂。只是碍于男女界限,作为大男生的他,叫多了
还是会急。所以最终两个外号还是“彭扁”坐实了“正房”。
先步人缘极好,除了同班同年级,他与高年级亦多结交(不含女
生喔!)主要因为打球。我班篮球队蛮不错,他与李维义都属个子不
高、假动作够“油”的两大绝对主力,中远距离投篮只要不贴身侵犯,
多半可有斩获。所以我班与高年级交手亦不落下风。
其中值得一表的一场比赛是与五年级甲班。该班篮球虽不是本校
最厉害的,但他们拥有个外号叫“顾大”的 顾庆华,那可是七中最
牛 B的体育明星(没有之一)。凡学校运动会无论“ 田”或“径”各
项目,只要他参赛,夺冠皆如探囊取物。此君平日显身校园排场颇大,
总有一帮拥趸(粉丝)前呼后拥,而他反倒笑吟吟气定神闲,唯懒慵
的视线从你头顶轻轻掠过而已。所以在旁人看来,我班与五甲班的对
垒,无疑是自取其辱。
谁下的战书真记不起了,唯记得我班运筹帷幄的正是“ 彭扁”
与“渣子”,那就是沿用共军打国军“ 集中兵力,宁断其一指、不伤
其十指”的 老套路:不惜一切,盯死“顾大”。
事后证明,这是极英明的决策。其一:“顾大”中远距离投篮不
准,撒手锏是“三步篮”,即依仗他三级跳远冠军根基,一过中场就
起步直闯篮下,再以惯用的“倒马桶”式上篮得分。所以,比赛中只
要见他得球起步,我方五人立马一拥而上,拉的啦、挤的挤、打的打
(打手),雷光电石间他“ 马桶”倒歪了不说,还多半被掀翻在地苦
笑不已(说句实在话:此君度量够大,未见气急败坏)。饶是裁判鸣
哨“犯规!”又奈我何?罚球恰是他的短板,能两罚一中就算老天眷
顾了。其二:“顾大”打球本来就“ 独”(他是明星嘛),加上不服气,
球越不进越“独”。这一来,他传球配合更少了,不仅导致同伴投篮
机会锐减,还使得我方防守更为简单有效。而我班的快攻则打得风生
水起,屡屡得手(好像其中得分最多的就是先步)。这场球或有胜之
不武之嫌,但“兵不厌诈、成王败寇”,反 正我班赢了是真的,我们
最后是唱着歌儿走下赛场的,以后开心了足足一个月。
不久开始的文革与插队戛然终止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初衷,而
后几度巨变的大潮更不由分说将我们推向陌生的彼岸。在经受了或奋
发、或努力、或挣扎的数十年磨难历程后,大家都被迫顺应了现实并
终得其所。人的一生孰为成功、孰为失败,这个命题本就很无谓,更
何况是对于“生命大剧”行将落幕的我们?但是,有一点却很肯定:
当我们回首往事,除了大喜大悲,总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零碎琐事会
在脑海里如星光闪烁,不时触动我们柔弱的心弦。
惊悉同窗好友先步早我而去,谨以此文追思祭奠。

原南京七中四一( 班) 吴子彪
2017年 7月 21日

作者简介:吴子彪的父吴君琪为著名画家。吴子彪自幼随父学琴习画,九岁便与两个姐姐同台演出,被乐坛传为佳话,誉为吴氏吉他之家。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吴子彪主講的吉他通俗演奏法,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吉他的普及与发展。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