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音乐成语

2《诗经》中的音乐成语

《诗经》,亦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其中有6篇称为笙诗,但目下无词,据推测很可能是当时笙的演奏乐谱,非常遗憾没有被记录下来)。

《诗经》是可以演唱的。中国早期的音乐形式是包括在音乐、歌舞、诗歌三位一体的“乐舞” 综合样式之中,所以《诗经》中的诗歌在当时都是能够演唱的歌词。按照歌曲的性质《诗经》分成风、雅、颂三大类:所谓“风”指的是各地方的民间歌曲,共160篇,主要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其中只有小部分是贵族文人加工的作品。“雅”是指周的王畿地区的所谓正声音乐,即雅乐。包括小雅(抒发个人情怀)和大雅(多为宴饮之作),有105篇,主要是贵族文人创作的作品。“颂”有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宫廷祭祀的歌颂祖业功绩的歌曲。“风”是《诗经》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四言体的韵文形式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整理《诗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曾说:“学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琴瑟友之

语出《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周南地处约今湖北西北部,关雎是一种水鸟,《关雎》一曲借雎鸠鸟关关的和鸣来比喻和表达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烈追求。琴和瑟都是古代重要的弹拨乐器。这是一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古老情歌,是一首传唱千古的美丽诗篇。《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孔子将其列为三百篇之首,足见对它的钟爱,他曾在《关雎》的表演之后兴奋地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乱”是古代音乐术语,表示音乐发展到高潮时在节奏、旋律、音色、配器等方面运用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手段。一曲动人的《关雎》使孔子感觉到满耳朵都充满了美妙的音乐,精神无比愉悦。通过孔子的描述,我们也仿佛可以感觉到《关雎》表演时的热烈场景,它的音乐一定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这首古歌的旋律早已失传,南宋进士赵彦肃传唐开元(713-741)年间的《风雅十二诗谱》中存有该曲的律吕谱,古风古韵,至少应算作宋代的音乐吧,现译谱如下以方便读者学习和欣赏:

(注:此曲原律吕谱无节拍,现在是按照四言古诗吟诵的韵律译为四五拍)

琴瑟的合奏非常悦耳动听,故常用来比喻夫妻间感情的谐和与恩爱,如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调、琴瑟静好、琴瑟和好等。

 

伯埙仲篪

语出《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伯和仲是古代兄弟间排行的次序,老大称伯,老二称仲。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奏乐器,八音中属土,商代时就已有五个音孔的埙了;篪为竹制横吹的管乐器,与今天的竹笛有很大的区别:篪为闭管,而笛的下方为开口;篪的六个按孔与吹孔成九十度角,而笛的按孔与吹孔是在一个平面之上。同为吹奏乐器的埙篪经常在一起合奏,效果非常和谐。伯埙仲篪常用来比喻和赞美兄弟之间的默契、亲密与和睦。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