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音乐成语
5、《左传》中的音乐成语
一鼓作气
鼓是打击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鼓的历史非常久远,古老的传说中就有原始社会末期“伊耆氏”用陶土作成的所谓“土鼓”( 《礼记·明堂位》),也称“陶鼓”,应是从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逐步演化而来。鼓的音响宏大,穿透力强,所以很早就被人们用于报时、报警、辅助战争的工具以及音乐中的节奏乐器。鼓皮的材料多由兽皮制成,《山海经·大荒经》中就记载着这样一只被黄帝做成战鼓的神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冒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今考古发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距今约4500年历史的土鼓是用鳄鱼的皮蒙制的。商代甲骨文中的“鼓”字左半边是鼓的形状,上有装饰,中是鼓身,下有鼓足,右半边描绘的是一只手持鼓槌击鼓的样子。周代专门设置有“鼓人”来管理鼓,用于军事的鼓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周礼·地官》)。
一鼓作气语出《左传·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记载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在鲁国与齐国间的一场大战,史称“长勺之战”。当是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曹刿冷静判断,沉着指挥,最终战胜强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场之上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时,被曹刿制止,待齐国军队三通战鼓之后,曹刿才说此时可以擂鼓进攻了。得胜后的鲁庄公问其原委,曹刿说了上述含义深刻的话:“作战靠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最大限度地振奋鼓舞士兵们的勇气,再鼓,则激励士兵们勇气的力度就衰弱了,而第三次击鼓的话,士兵们的勇气干脆就没有了。敌人的勇气没了,我军则斗志正旺,所以才克敌制胜。”一鼓作气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但要有理想和信念,还要讲究方法,保证最佳精力、最大热情,集中力量,不要有任何松懈,不然的话,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之一,儒家经典著作,它记述了众多春秋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文笔精美,富于哲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唐代刘知几对《左传》的评价)作者左丘明是鲁国一位著名的盲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孔子非常推崇他的高尚品德,表示要向他学习:“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南风不竞
语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南风代表的是南方楚国的音乐,不竞意指乐声微弱,而且多凶险之声,所以楚军战必不能胜。
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是晋国悼公、平公执政时期(前572-前532)最为器重的音乐家,也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一位音乐家。师旷天生失明,但音乐感觉极佳,精通音律,擅长琴瑟,师旷耳朵辨音能力超强,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众乐工皆言其准,独师旷直言不准,对平公说:“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然不准(《吕氏春秋·长见》)。在春秋时期众多的音乐家中,师旷还由于能在王侯面前陈述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而更显突出,他极力规劝统治者要实行责仁政,避免过分地享受,主张“君必惠民”,强烈反对那些“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师旷对各地方的民间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进而能从音乐中预测到祸福。这些记载中显然包含着非常夸张的色彩,但却也符合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此成语经常用来比喻竞争对手的力量并不强,不能取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