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的音乐成语故事之二 钧天广乐

4《列子》中的音乐成语故事之二

钧天广乐

也作“广乐钧天”、“钧天之乐”,钧天:神化传说中天的中央;广乐:神话中天上的音乐。语出《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在《史记·赵世家》也曾用此语义:“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赵简子是春秋时晋国昭公时的很有权势的大夫,他曾患病五天不省人事,名医扁鹊诊断后说并无大碍,不出三日定会好转,而且有话要讲。果然,两天半后简子醒来,并对身边的大夫们说:“我去天帝那里了,非常快乐,与众神游于天的中央,天上的广乐九奏万舞,这音乐可不是夏代、商代、周代三代那样的音乐,其乐声极其动人心脾)。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乐曲极其的优美神圣和雄壮。

 

高山流水

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史载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上大夫,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伯牙是当时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琴家,七弦琴(即今之古琴)演奏技术极为高超,而且长于作曲,能够见景生情,即兴创作出音乐形象生动、意境深邃的琴曲。荀况在其《劝学》篇中就用生动的文笔描绘伯牙出神入化的琴艺,来比喻学习后所达到的极高境界:“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瓠巴是传说中的著名乐师,他弹瑟时,水中的鱼儿都跃出水面来听;伯牙弹琴时,马都不吃草了,仰着脖子倾听)。钟子期虽然只是楚国一个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但他能够欣赏并准确理解伯牙琴曲中含义,以致伯牙惊叹,终于觅到了“知音”,立刻与钟子期结为兄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逝,悲痛万分的伯牙在钟子期坟前仰天长啸,最后弹奏了一次《高山流水》,曲终破琴绝弦,终生再也不复演奏,因为世上已再无他的知音了。今武汉市尚有传为当年伯牙抚琴的古琴台遗迹,默默记述着千载传送的动人故事。“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比喻终生难觅的知音。句中的“峨峨”“洋洋”连起来也是一条成语,“峨峨洋洋” 常形容高亢奔放的音乐,以及欢乐热烈的场面。

作为古琴曲的《高山流水》在流传过程中渐成为《高山》和《流水》两个曲子,当代中国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1897-1967)最善弹《流水》,格调古朴高雅,其中的滚拂段落把泉水流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他所演奏的这首中国传统经典名曲被收录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太空探测飞船之中,向着茫茫宇宙发出着地球人类的信息,寻觅着遥远的知音。

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

得心应手

语出《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郑国的师文向鲁国的师襄学琴,三年也弹不好一首乐曲,师襄感觉他好像有些太愚顿了,不想再教他了。师文则对老师说:“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我并非不会调好琴弦,也并非不能弹奏出完整的乐曲。我所关注的不在于弦的调整,所追求的也不在于发出的个别的声音。由于我内心对音乐意境的感悟还不透彻,乐器演奏还不能完全随心所欲,所以不敢轻易地放手去演奏。)其实师文所追求的正是音乐创造的最高境界。后来师文成为了一位音乐修养高深的大音乐家,连老师师襄都极为佩服他的音乐才华。“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推演成为经典成语“得心应手”,用以形容随心所欲,技艺运用的极其娴熟自如。“得心应手”另一说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