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成语 弦外之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成语(二十八)

 

弦外之音

所有的弦乐器(拨弦、击弦、擦弦)都是依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弦若不振当然是没有声音的。此处特指音乐虽已结束,但音乐已营造出的一种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这条成语原本是描述音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般的美妙与魅力,现在则常借用来比喻有话不明说而是婉转地表达出意思,让听者自己去体味话外之音,言外之意。

语出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的最后一段:“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我对于音乐,听的水平不及自己的弹奏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雅乐正声为遗憾,但是当达到了一定的精妙时,雅与不雅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之中体会到的意趣感觉,非言语能够表达清楚。那弦外之意,余响之音,真是玄妙的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这种时候虽然并不太多,但音乐的神韵真的是太具无穷魅力了。我曾把这种感觉说给别人,但士大夫中竟无一人有半点同感。看来音乐的这种妙处是永远也不可能给别人说清楚的。)这段关于音乐感受的文字虽然不长,但却揭示出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审美的重要特征,及音乐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与作用。

范晔(398—445),字蔚宗,是南朝刘宋时期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曾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官至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范晔出身士族家庭,从小就博览家中藏书,书法好,通晓音律,会作曲,琵琶弹得也好,对音乐有着深刻的感悟与理解,故其行文尤其注重语言音节和谐的声韵之美。作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的范晔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博采众家之长编纂了称之为前四史之一(另三史为《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的史书《后汉书》(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5至220年共196年的东汉历史),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先生(1890-1969)对其高度评价:“蔚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因被告发密谋拥立刘义康,结果以谋反罪被宋文帝刘义隆处以极刑,范晔临刑悲叹道:“可惜!满腹经纶,葬身此地。”时年仅四十八岁。《狱中与诸甥侄书》就是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的一封绝笔信。本文中还涉及有关史学文学的特点、语言声韵等多个方面的理论论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顺便提及:范晔不信鬼神,反对天命,他的侄孙范缜(约450—515,生活在南朝齐、梁之时),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是著名的《神灭论》的作者。

Untitled

范曾绘画: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肖像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